发布日期:2024-08-11 21:07 点击次数:202
日军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倾向于在战斗中广泛使用迂回包抄战术,逐渐成为首选和必选战术,是日军内不可怀疑的战术圣经。
在日军1938年的《作战要务令》中明确规定:“进攻的主要目的是包围敌人,并将之歼灭”。
强调在正面进攻同时,侧翼包抄兵力越强,越出其不意,歼灭敌人成果越明显。这一点对于日军的教范、条令、作战思想、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在整个二战期间,迂回包抄已经成为日军的一种教义,神圣不可侵犯,不管何时何地,是否有条件,反正就是要迂回包抄。
在中国战场上,几次大的战役日军都很好的贯彻了迂回包抄战术,也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比如淞沪会战中的杭州湾登陆战,就是一次成功的迂回包抄战斗,直接影响了淞沪会战的走向。
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,这是中日第一场大型会战,也是整个抗战期间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
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,包括中央军、地方军、民团,反正能打的不能打的全来了。
日军则投入9个精锐师团,还有军舰130余艘,飞机400余架助战,前后约30万人,并骄狂地喊出口号:3天占领上海,3个月灭亡中国!
但中国军队从蒋介石到基层官兵都下定决心要战斗到底,抵抗异常激烈,即便承受着一天报销一个师的惨重损失,仍然死战不退。到11月,日军3个月占领全中国的牛皮被吹破了,怎么调兵遣将都无法取得进展,淞沪战事已成僵持之势。
日军决定施展他们最擅长的迂回包抄战术。11月5日拂晓,日本新组建的第10军,以3个师团的兵力,在80余艘军舰掩护下,在杭州湾的漕沿镇、金山卫和全公亭登陆,史称杭州湾登陆战。
蒋介石对日军擅长迂回包抄战术不了解疏于防范,在上海鏖战期间将防守此地的粤军抽调一空,造成日军登陆时杭州湾只有十几个连队,防守被瞬间打垮。日军随即大举向北包抄进攻松江,与此同时日本上海派遣军也在上海北边的宝山登陆向南包抄。
到这个时候国军统帅部终于看清楚了日军的意图,这是要在我军背后南北合围,一口吃掉上海的50余万中国军队。
淞沪会战败局已定,为保存实力蒋介石下令总撤退,但因为组织不力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退,整场会战三分之一的伤亡来自于溃退途中。
日军靠迂回包抄战术一举打赢了淞沪会战,占领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,并给中国军队造成了约25万人的伤亡,足见这套战术的威力。
但再好的战术一旦教条化就会变成绑手绑脚的枷锁。
在苏日诺门坎战役中就能看出,日本人不管天时地利人和的实际情况,固执地执行迂回包抄战术,被玩的生不如死就是鲜明的例子。
日军在正面没希望突破的情况下不停地发动侧翼包抄。但是由于沙漠地形千篇一律,迂回的部队总是迷路,而且苏军有发达的空中侦查技术,只能夜间迂回,往往是走上半夜找不到敌人,再走半夜返回阵地,除了一身疲惫毫无所得。
更倒霉的是天亮了还没赶回阵地的日军,很快会被苏军侦察机发现,等待他们的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和坦克装甲部队的追歼,要么被俘要么被杀。
迂回包抄战术在中国战场也不是包治百病,对国军管用对我军就不管用。敌后到处都是我军的眼线,像开了上帝视角,日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。大部队迂回,我军早就跑了根本兜不住。小部队迂回,我军最擅长打伏击战,简直是送死。
但从开战到投降,日军只要一有作战,必然上迂回包抄战术,这个一根筋的劲儿真让人叹为观止!